财经界商业_探索科技与商业的逻辑、分享商业创新资讯

“蛟龙号”首次从深海带回微塑料 微塑料从何而来?

互联网 来源:财经界商业 2019-03-16 13:03

  我国海洋微塑料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我国对海洋微塑料的研究起步晚,但发展快,经历了从近海走向大洋、极地的过程。

  2016年,国家海洋局启动了涵盖水体、海底、海滩和生物体的微塑料监测工作;

  2016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李道季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2017年开始,我国多个大洋航次涉及微塑料的调查。此外,从2015年起,科技部等单位支持了20多个与海洋微塑料相关的研究项目。与此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我国近海、河口开展了相关微塑料分布研究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据李道季介绍,近几年我国海洋微塑料研究关注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微塑料在不同海洋环境介质中的含量、分布及特征,以及生物摄食微塑料后的累积和毒理效应等方面。

  科研人员呼吁,期待更多具有明确科学目标的专题航次,进一步深入开展我国微塑料研究。

  国际上对海洋微塑料问题同样重视。据专家介绍,2009年以来,欧盟部分国家、美国、英国、韩国、加拿大和印尼等国家分别针对海岸漂浮垃圾处理、化妆品中禁用塑料微珠等方面制订了法案和行动计划。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15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发布报告,倡议世界各国逐步淘汰并禁止塑料微珠用于个人护理品和化妆品。

  全球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方法的标准化进程亟待推进

  在日前召开的APEC海洋垃圾防治创新途径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公布了他们对我国近海微塑料含量及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然而,大家呈现的研究结果和数据却不一样,甚至有较大差异。

  “研究结果差异大,很多时候是因为采样工具和方法不同。”李道季说,“这充分反映了当前海洋微塑料的研究缺陷,即当前全球对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来源、运输路径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认识还严重不足,研究方法至今没有统一和标准化,并且应对这种海洋环境威胁的研究努力和应对措施,在全球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为此他呼吁,尽快推进全球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方法的标准化进程,同时应与国际上相关技术方法接轨。

  除此之外,在专家看来,海洋微塑料研究仍有不少空白——

  首先,由陆地进入海洋的微塑料数量尚不清楚。现有研究通过模型估算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入海量,但是使用沿海人口和废弃物产量估算入海通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其次,微塑料迁移机制也还有待探明。

  除了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微塑料的防范和治理也是科研人员关心的话题。

  孙承君认为,海洋微塑料源于人类对塑料制品的不合理使用和弃置,要在源头和去向上下功夫,例如尽量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研发污水处理过程中对微塑料的拦截和降解处理工艺技术。

  王菊英认为,海洋微塑料防治相关工作不仅涉及监测调查、塑料生产和回收处置,还涉及法律政策制定、社会公众环境意识教育等多个方面。

  研究人员还指出,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开展海滩清洁等志愿活动,提升公众对微塑料污染的认识,推动形成政府、企业、公众联手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

  

标签:

相关阅读